温馨提示:故事共1605字,阅读时长约6分钟。
百疃村也叫“南百疃”“南百家疃”,现在由百疃西堡、百疃东堡、百疃南庄三个自然村组成,村庄坐落在县城西南10公里、作疃乡政府所在地西南2.5公里处,东隔山与作疃相邻,南与唐山口毗邻,西与贺窑相连,北隔壶流河与宋窑、丘滩相望,跨过西山就是岭西地界了。群山环抱,属自然小盆地,海拔1100米左右,气候条件良好,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多风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多晴,冬季干燥寒冷,年平均气温7.4摄氏度,日照2762.8小时,降水量361.7mm,无霜期138天。本村属于典型的农业村,素有“粮食窖”之称。
▲百疃村南坡
过去百疃三个自然村是一个村庄,分东堡(柴姓居多)、西堡(梁姓居多)、南堡(不是现在的南庄,陈姓居多),合叫“南百家疃”。这里的人们勤劳简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陈姓居住本村最早,占据南坡,柴姓次之,占据东坡,梁姓最迟,开出西洼、南洼之汪洋地带,一代一代的在这里繁衍生息。
村子依山傍水,人杰地灵,建筑非常讲究,三街(前街、中街、后街)六巷(大巷、狮子巷、猪圈巷,另三巷已无人知道名字了),搭配的很神秘。依观音殿为头,大寺为尾,西坡娘娘庙、东坡观音殿为双翅,组成了凤凰双展翅之势,再有左青龙山右白虎山相辅,气势宏伟。据传当时的朝廷知道了村里的建筑,就派了南方的一个风水先生在西山上埋下了镇物,把村子的风水给破坏了,也威胁不到他的皇位了,但村子里庙宇横生,有福神庙、禄神庙、忠武庙(俗叫“三官庙”)、玉皇阁、观音殿、奶奶庙(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日是庙会正日)、龙王庙、五道庙、戏楼、梁氏祠等,依然繁荣昌盛,是远近闻名的好村庄。尤以狮子巷最为著名,是许多梁姓心目中的“根”,因为他们从这里走向远方……
岁月到了清道光十九年(1839)六月初五这一天,天气格外晴朗,村里正在唱戏,戏还没开,台下就挤满了看戏的村民,有老人有小孩,特别是年轻的小媳妇们,打着伞,平时不出门,七大姑八大姨的见了面问个不停,戏楼对面的玉皇阁里信男信女们依次上香祈祷,保佑平安。旁边有摆摊卖首饰的、日用品的、农具的,应有尽有,买小吃货的在人群里穿梭着、吆喝着,小孩们在人群里钻来钻去一直闹个不停,真是人山人海,熙熙攘攘,好一番热闹景象。
▲百疃村的村庄和田野
随着人们叽叽喳喳的互相问候声戏也就开演了,还有好多姑娘们在那里说说笑笑。戏演到了将近一半的时候,忽然戏场来了个老头领着一个八九岁的小姑娘,好像是祖孙俩,谁也没看清他们是从哪里来的就到了戏场,老头不驼背不弯腰,两眼炯炯有神,一脸的白胡须,左手领着孙女,右手提篮高声叫卖:“枣梨”,“枣梨”……所有听见的人们都纳闷,心里犯了疑狐:枣和梨到了秋天才有,这六月天哪来的这新鲜好东西?还没回过神来,老头和小女孩就不见了。这叫卖声大多数人就听见了,纷纷议论不解其意。随着大寺敲响的钟声,天也快黑了,戏也散了,人们陆续回家,男人们忙着挑水劈材,妇女们生火做饭。到了半夜忽然下起了倾盆大雨,这雨下了两袋烟的功夫就停了,睡梦中的人们被隆隆的山洪声惊醒了,纷纷穿衣想出去看个究竟,水越来越多,一直涨个不停,哪还来得及了,洪水像一个恶魔一样来势凶猛,加上又是晚上,顿时让村民们手足无措,年轻一点的都登高互救,老人们只能在家中焦急的等待,绝大部分老弱病残村民都没有逃脱出来,来不及出屋就被淹死了,淹没了六畜,淹没了庄镓,淹没了一切。为人们带来了极大痛苦,带来了不便,带来了灾难,整个村子被淹没在一片汪洋之中,一夜之间房屋倒了十之八九,真是天灾人祸防不胜防。灾难过后,幸存下来的人们才想起在戏楼底下吆喝卖“枣梨”的老头来,原来是通知人们“枣”“离”去,要有水灾,不要被水淹。而不是卖的枣和梨。其实水淹的真正原因是:一大垛杆草把西堡村的东堡门堵住了,洪水来势迅猛,一时排泄不出去,才导致了水漫屋倒人被淹的惨剧,至今没倒的房屋里还留有水淹的痕迹,水印真到了屋顶。《梁氏族谱》记载:“道光十九年六月五日夜大水,庐舍尽坏,卜居于村南之殿口”,才有了现在的百疃南庄村。
“道光十九年,水刮南百疃”这句话一直在广灵或更远的地方流传到今天。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