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故事共2064字,阅读时长约8分钟。
这是春秋末期初秋的一个下午。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老子疲惫地走进了一户人家。刚走到院子里,就听到牛棚里传出了“哞”的叫声,老子下意识地扭脸看了一下。
这户人家姓焦,主人叫焦黄石。吃完饭,焦黄石问老子的姓名,老子用食指在空中比划着:“李。上木下子,木子李。”说完,又指了指耳朵,笑道,“耳大,称‘李耳’就可以。”焦黄石又问老子,这是往哪儿赶路。老子说:“往西。今晚借住,明日起程。”听老子说话文皱皱的,不像普通人说话,知道老子是个有学问的人,不过,焦黄石还是面露难色。他对老子说,明天为父祝寿,远道的亲戚都来了,屋里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老子说:“无妨。在院子里就可以。”焦黄石想了一下,问道:“院子里没遮拦,这都入秋了,早晚凉,容易把人吹出病来,要不你去别人家找个落脚处?”老子笑着摇头拒绝了,二话没说,起身走出房门,直奔牛棚。
第二天一大早,焦黄石来到牛棚,准备催促老子动身,自己好张罗父亲的寿宴。老子站在牛的跟前,跟牛不停地低声说着什么,见焦黄石走近,便道:“今为你父祝寿,明日再启程。”焦黄石一听,很是高兴,自然愿意。
长话短说。焦黄石出去张罗了一圈,又回到了牛棚,说看老子是个读书人,懂得事理,请求拿一个主意。按当地习俗,安排寿宴要向邻居借饮具,用后由邻居们自己来取,结果每次都有拿错的,不免与借家口角几句。“我不想因为这事儿,让父亲听见吵嘴不高兴。”焦黄石说道。
老子随口道:“孝子。”接着,微笑地伸出一个指头,“按顺序借,标上记号。”老子又伸出第二个指头,“挨家去还,每件饮具里放些粮食等物。以礼还情。”
焦黄石瞠大了眼晴,这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事情啊。不过,既然是李耳说的,那肯定错不了,就破一回例,从开始到结束,让老父亲安安生生地过个寿。于是,焦黄石十分高兴,说到时候请他坐在父亲旁边。老子轻轻摆了一下手,说自己就呆在牛棚里,届时送些饭菜来就可以。说完,递给焦黄石一些钱币,为焦父祝寿。
到了晚上,焦黄石兴冲冲地来到牛棚,跟老子说,还炊具这一招太好了,邻居们都说饮具没还错,还说我太客气,人情味太浓。老子说:“我敬人一尺,人敬我一丈。这是《山海经》里,皇帝跟神农大战时说的。人人相敬本为德啊。”焦黄石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话,越发感到李耳不简单,别看年纪不小,可是个有大学问的人。
第二天早上,焦黄石出了房门,手里拎着一个布包,里面装满了干粮,留给李耳在路上用。他走到牛棚前,发现里面空荡荡的,哪里还有牛的影子?就连李耳也不见了。他慌了,一边大喊“抓偷牛的呀”,一边冲出院子,沿着坎坷的土路追去。焦黄石的喊声惊动了邻居,他们不约而同地出了门,也跟着焦黄石追了过去。没跑出几十米,焦黄石就看见了牛,在牛旁边的一块大石头上,坐着李耳。
“你说你挺大个人,聪明办法多,人也不错,咋能干出偷牛的事儿呢!”焦黄石指着老子,十分生气地说道。
老子看了看围观的众人,冲焦黄石笑了笑:“我行,牛就跟。返回你家,牛还跟。没办法,坐此等你来说清楚。”
焦黄石怎么肯相信老子的话,众人听了也直摇头。老子指了指栓牛的绳子,让焦黄石去看。焦黄石上前一瞧,傻了眼:绳子的断口处不是齐刷刷割断的,而是长短不齐,分明是牛自己挣断的。
见众人将信将疑,老子站起身来,径直走去,不料,那牛紧紧跟着老子的身后。到了焦黄石的家,老子停住脚步,那牛也立在院子当中。老子二话不说,转身走出院子,一直走到那块大石头跟前,那牛也跟着停了下来。众人看得目瞪口呆,不由得纷纷议论起来。
看到这里,焦黄石不由得长叹了一口气。原来,这头牛不是他家的,是儿子捡回来的,还专门建了一个简易的牛棚。那天,儿子看见一个人正要过桥,神色慌张地拉着一头青牛,木桥很窄,青牛好像不大敢过,那人拼命地拽。儿子知道这方圆十里没有青牛,加上那人还是个生面孔,于是大吼一声,问这青牛是哪儿来的。那人吓得一哆嗦,脚下不稳,落到了水里,很快便被冲到了下游,不见了踪影。焦黄石心里琢磨:既然青牛不是自己的,对李耳还那么投缘,肯定留不住,加上李耳又这样诚心等自己牵回青牛,不如做个顺水人情,送给李耳。
老子连连摆手,说不能收这么贵重的礼物。焦黄石一再相赠,众人全知道这青牛的来历,也都你一言我一语地劝说。老子见状,拱手称谢,骑上青牛,与众人道别,过了小木桥,一直向西。
▲老子骑青牛瓷像
焦黄石回到家,吃完饭,就下地干活去了。快中午的候,他回到家,直奔牛棚,打算把它拆了。来到牛槽前,他愣了一下,只见里面有一个布包,打开一看,里面全是钱币。数了数后,这些钱币竟可以买下一头牛,焦黄石知道这是李耳留下的,李耳肯定也知道自己会把青牛送给他的。他吸溜了一下鼻子,感到李耳不但通人情,而且也很神,自己却把他当成偷牛的,不但冤枉了他,而且人家反倒留下了买牛的钱币。想起李耳给自己说的“知足者富”话,焦黄石做出了一个决定。
第二天,焦黄石挨家挨户地走了一遍,相告了李耳留钱币的事情,打算用这笔钱去修小木桥,把它变得宽宽的。众人啧啧称奇,纷纷响应焦黄石的倡议,都愿意出义工。很快,新桥就修好了。为了永远记住李耳,就用李耳解释自己的姓,起名叫“木子桥”。
发表/获奖记录:2024中国故事节曲仁里老子故事会推荐“中国好故事”。
(作者: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