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故事共1973字,阅读时长约8分钟。
▲闻鸡起舞插画图片
闻鸡起舞的故事
晋代人祖逖出生在一个大家族里,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不爱读书。
匈奴进扰中原后,祖逖发现国家衰落,连年征战,百姓的日子非常艰苦,他很想为国分忧,但是,他觉得自己力量微薄,学问又浅,什么忙也帮不上。因此,祖逖开始发愤读书,认真学习,他从书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祖逖有个好朋友叫刘琨,他和祖逖一样,都希望早日平定战乱,让国家强大,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两个人每次在一起谈论国家大事,都会不知不觉谈到很晚,就在一张床上休息。第二天早上,他们又会一起练剑习武,为将来报效国家做好准备。
一天半夜,祖逖在睡梦中听到鸡叫声,便爬起来对刘琨说:“公鸡在叫我们起床,我们现在就去练剑,怎么样?”刘琨欣然同意了。
从此以后,他们约定,每天听到鸡叫声就起床练剑。不管刮风下雨,不管酷暑严寒,他们从来没有间断过。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练习和学习,祖逖与刘琨都成为了既能写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的文武全才。
▲闻鸡起舞的故事图片
闻鸡起舞小古文原文/祖逖闻鸡起舞文言文翻译
唐·房玄龄等《晋书·祖逖传》祖逖字士稚,范阳遒人也。逖少孤,性豁荡,不修仪检。然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每至田舍,辄称兄意散谷帛以赒贫乏,乡党宗族以是重之。后乃博揽书记,该涉古今,见者谓逖有赞世才具。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就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闻鸡起舞文言文翻译一】祖逖字士稚,范阳遒县人。祖逖少年时父亲去世,他性格豁达,不修习仪表。但他轻视财物看重义气,为人慷慨有气节,每到农家,就托称哥哥的心意散发谷物布帛来接济贫困人家,乡间宗族的人们都很敬重他。后来他就博揽群书,多涉猎古今史实,见到他的人都说他有治国的才干。他与司空刘琨同任司州主薄,两人志趣相投,共卧就寝。半夜听到野鸡啼叫,祖逖用脚把刘琨踢醒,说:“这鸡鸣不是坏声音呀。”于是起床习舞剑艺。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祖逖北伐》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闻鸡起舞文言文翻译二】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的时候就有远大的志向,曾与刘琨都一起担任司州主簿,两人住在一起。半夜里听见鸡叫,他就把刘琨踹醒了,说:“这声音不坏啊!”于是起床舞剑。
等到过长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派他担任军谘祭酒。祖逖在京口驻扎,聚集了一批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下面怨恨叛乱,而是因为皇室宗亲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让戎狄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眼下留在北方的老百姓,正遭到残害,人人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要是能任命将领统率部队出兵,让像我这样的人带领部队去收复中原,各地爱国志士,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
司马睿一向没有北伐的志向,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一千人的粮饷,三千匹布,但不发给他盔甲和兵器,叫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祖逖带领部下一百多户人过长江。在江心敲打着船桨发誓说:“我祖逖如果不能把中原的敌人肃清而光复,就决不再过江回来!”于是就屯兵在淮阴,起炉炼铁,铸造兵器,又招募了两千多人后,继续向前进发。
闻鸡起舞的意思是什么
闻鸡起舞,指的是东晋时,祖逖和刘琨二人为好友,尝尝互相勉励,半夜听到鸡鸣就起床舞剑。后用来指志士及时奋发。出自《晋书·祖逖传》“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就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也有记载。
闻鸡起舞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闻鸡起舞的励志故事告诉我们,远大的志向依赖于学识、本领。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就一定要努力提升自己,只要有刻苦拼搏的精神,任何不可能的事都有可能成功。不经过努力奋斗,是不能够实现梦想,成就事业的。
故事内容扩展
▲保定市滨河公园祖逖闻鸡起舞塑像
祖逖(266年-321年),字士稚,范阳遒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人,东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祖逖出身大族,祖上世代都有两千石的高官。祖逖在建兴元年(313年)率军北伐,得到各地人民的响应,数年间收复黄河以南大片领土,被封为镇西将军。祖逖军纪严明,自奉俭约,不畜资产,劝督农桑,发展生产,深得百姓爱戴。其逝世后,豫州百姓无比悲痛,为其建祠立碑,纪念祖逖的功德。祖逖“闻鸡起舞”的故事,一千多年来被传为美谈,勉励人们勤奋学习,不断进取。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