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故事共1793字,阅读时长约7分钟。
▲廉政题材话剧《于成龙》剧照
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故事
于成龙,清朝顺治、康熙年间的名臣,曾经当过知县、知州、知府、按察使、布政吏、巡抚、总督、兵部尚书和内阁大学士。于成龙为官廉洁自律,曾经被皇帝誉为“天下第一廉吏”。
于成龙被称为清官,可不是枉得虚名。不管是他初入官场当县令的时候,还是他身居高位当巡抚和总督的时候,生活都一直非常简朴,每天都以“粗食蔬食”度日,全年吃的都是糙米饭,菜是青菜,一年到头不沾荤腥。知情的老百姓给于成龙送了一个雅号,叫他“于青菜”。这个绰号虽然不太好听,可这是老百姓对于一个自律的官员的最好褒奖。
顺治年间,于成龙刚刚进入官场,被派到罗城县当知县。这个县当时刚刚归顺清朝不久,条件相当艰苦。他的县衙只能是建在丛林中的茅草房,办公的桌子是用土台搭建起来的,县衙的门是用荆棘条编织的柴门,睡觉的铺上铺的是几捆干草。他睡觉、办公全都得在茅草房中,这大概是天下最简陋的县衙了。
到这个县当官的县令,一个逃跑了,一个死在任上。县城中有数的几家老百姓都在看着他,这位于知县能干得长吗?
于成龙决心把这个县治理出一个模样来,他出门绝不坐轿子,也没有轿子可坐,他常常头戴斗笠,到各个地方去巡视,有时候顶着骄阳,有时候冒着大雨,踏着泥泞。跟随他来的随从们谁也受不了这份清苦,都悄悄地跑掉了。于成龙就不要随从,洗衣、做饭、办公都是他一个人来,他大概是那个时代当官最不像官的官员。于成龙居然把这样一个地处穷乡僻壤的县治理得有模有样。
这一年,于成龙被调往福建当按察使。临行的时候,他让手下人买了二百多斤萝卜,放到船上。手下人奇怪地问:“萝卜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带它干什么?”
于成龙说:“咱们此去,要走几天水路,萝卜便宜,带上它,水和菜都有了。”
手下人说:“于大人,你可真够会过的。天下官员都像您这样,天下的事情都好办了!”
于成龙到任后,官衙后院有棵大槐树。有人发现,自从按察使于大人来后,这棵槐树的叶子就在不断地减少。这是怎么回事呢?后来,人们见于成龙的仆人常去揪槐树叶。原来,这位于大人好喝茶,可他发现当地的茶叶贵得要命,就让仆人揪槐树叶当茶叶。听说的人都笑话这位于大人“太抠门”了,像他这样会过,茶商们还赚谁的钱去呀?
于成龙不但自己会过,生活节俭,他对妻子和孩子的要求也很严格。
由于于成龙去的地方不是特别艰苦,就是他重任在身,所以,他一般出去做官儿从来不带家眷。有时候,他的儿子和妻子不得不大老远地去探望他。一次,于成龙的儿子来看他。儿子走的时候,于成龙也没有让儿子带走点儿什么土特产。他见厨房里只有一只咸鸭子,就切了半只鸭让儿子带上。于成龙觉得,让儿子带的这份礼物已经够丰厚了。
当地的百姓听了这件事,给于成龙编了两句民谣:于公为官量太狭,公子临行割半鸭。从民谣表面看,好像是在讽刺于成龙的“抠门儿”。但仔细想,这首民谣恰恰反映了当地的民意,是对于成龙按察史最诚心诚意的歌颂。
后来,年近七十的于成龙死于两江总督的任上。因为他的家眷都不在身边,他的丧事完全是由他的下属操办的。这下,于成龙按察使的“隐私”完全大白于天下了。人们发现,于大人的财产少得让人难以置信,只有床头旧箱一个,箱内只有一套粗丝衣服、一双鞋子,床头摆着一套盥洗的用具,房间中还有一个大缸,缸中有少量过日子的糙米、盐。除此之外,就是他平日读的书籍了。
看了他们上司的这点“私产”,官员们都唏嘘不已。
于成龙逝世后,江南的黎民百姓都万分悲痛,聚集在一起痛哭,许多人家都绘制了于成龙的像,悬挂在家中祭奠,还建造了“于清端公祠”以便四时祭祀。康熙皇帝得知于成龙逝世的消息后,也不胜惋惜。他感到自己失去了股肱之臣,称他为“天下第一廉吏”,还赠给他一个“清端”的谥号。雍正时期,于成龙被放入贤良祠中祭祀,乾隆数次遣官祭于成龙祠,并御书“清风是式”四字。
于成龙得到这些美誉,当之无愧。
▲吴子牛执导电视剧《于成龙》
故事内容扩展
▲清官于成龙画像
于成龙(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清初名臣、循吏,官至督抚大员。死于江南江西总督任上,康熙帝破例亲自为他撰写碑文,追赠为太子太保,赐谥号为“清端”。二十余年的宦海生涯,他廉洁刻苦,政绩卓越,三次被举“卓异”,深受百姓爱戴。百姓呼为“于青天”,民间还流传着“鬼有冤枉也来伸”的歌谣。被康熙帝赞誉为“天下廉吏第一”,成为清代循吏的代表人物。他在直隶和两江任职期间,曾组织编写《畿辅通志》《江南通志》。遗著有《于清端政书》等。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