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故事大全 > 廉政故事

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故事 清官于成龙的廉洁故事

发布时间:2023-08-13 12:37:28    来源:故事大全网    阅读次数:692

故事梗概:天下第一廉吏一般是指清官于成龙,本文通过多个于成龙的廉洁故事体现了他廉洁刻苦、深受百姓爱戴的风范,分别是于成龙出入官场当罗城县知县艰苦办公、调往福建当按察使路上带便宜的萝卜充当水和菜、到任后揪槐树叶当茶叶、给探望自己的儿子只带半只咸鸭作为礼物、死后私产只有书籍和寥寥数件生活用品。年近七十的于成龙死于两江总督任上,康熙皇帝不胜惋惜,称他为“天下廉吏第一”,赐谥号“清端”。

A+A-

温馨提示:故事共1793字,阅读时长约7分钟。

廉政题材话剧《于成龙》剧照
▲廉政题材话剧《于成龙》剧照

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故事

于成龙,清朝顺治、康熙年间的名臣,曾经当过知县、知州、知府、按察使、布政吏、巡抚、总督、兵部尚书和内阁大学士。于成龙为官廉洁自律,曾经被皇帝誉为“天下第一廉吏”。

于成龙被称为清官,可不是枉得虚名。不管是他初入官场当县令的时候,还是他身居高位当巡抚和总督的时候,生活都一直非常简朴,每天都以“粗食蔬食”度日,全年吃的都是糙米饭,菜是青菜,一年到头不沾荤腥。知情的老百姓给于成龙送了一个雅号,叫他“于青菜”。这个绰号虽然不太好听,可这是老百姓对于一个自律的官员的最好褒奖。

顺治年间,于成龙刚刚进入官场,被派到罗城县当知县。这个县当时刚刚归顺清朝不久,条件相当艰苦。他的县衙只能是建在丛林中的茅草房,办公的桌子是用土台搭建起来的,县衙的门是用荆棘条编织的柴门,睡觉的铺上铺的是几捆干草。他睡觉、办公全都得在茅草房中,这大概是天下最简陋的县衙了。

到这个县当官的县令,一个逃跑了,一个死在任上。县城中有数的几家老百姓都在看着他,这位于知县能干得长吗?

于成龙决心把这个县治理出一个模样来,他出门绝不坐轿子,也没有轿子可坐,他常常头戴斗笠,到各个地方去巡视,有时候顶着骄阳,有时候冒着大雨,踏着泥泞。跟随他来的随从们谁也受不了这份清苦,都悄悄地跑掉了。于成龙就不要随从,洗衣、做饭、办公都是他一个人来,他大概是那个时代当官最不像官的官员。于成龙居然把这样一个地处穷乡僻壤的县治理得有模有样。

这一年,于成龙被调往福建当按察使。临行的时候,他让手下人买了二百多斤萝卜,放到船上。手下人奇怪地问:“萝卜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带它干什么?”

于成龙说:“咱们此去,要走几天水路,萝卜便宜,带上它,水和菜都有了。”

手下人说:“于大人,你可真够会过的。天下官员都像您这样,天下的事情都好办了!”

于成龙到任后,官衙后院有棵大槐树。有人发现,自从按察使于大人来后,这棵槐树的叶子就在不断地减少。这是怎么回事呢?后来,人们见于成龙的仆人常去揪槐树叶。原来,这位于大人好喝茶,可他发现当地的茶叶贵得要命,就让仆人揪槐树叶当茶叶。听说的人都笑话这位于大人“太抠门”了,像他这样会过,茶商们还赚谁的钱去呀?

于成龙不但自己会过,生活节俭,他对妻子和孩子的要求也很严格。

由于于成龙去的地方不是特别艰苦,就是他重任在身,所以,他一般出去做官儿从来不带家眷。有时候,他的儿子和妻子不得不大老远地去探望他。一次,于成龙的儿子来看他。儿子走的时候,于成龙也没有让儿子带走点儿什么土特产。他见厨房里只有一只咸鸭子,就切了半只鸭让儿子带上。于成龙觉得,让儿子带的这份礼物已经够丰厚了。

当地的百姓听了这件事,给于成龙编了两句民谣:于公为官量太狭,公子临行割半鸭。从民谣表面看,好像是在讽刺于成龙的“抠门儿”。但仔细想,这首民谣恰恰反映了当地的民意,是对于成龙按察史最诚心诚意的歌颂。

后来,年近七十的于成龙死于两江总督的任上。因为他的家眷都不在身边,他的丧事完全是由他的下属操办的。这下,于成龙按察使的“隐私”完全大白于天下了。人们发现,于大人的财产少得让人难以置信,只有床头旧箱一个,箱内只有一套粗丝衣服、一双鞋子,床头摆着一套盥洗的用具,房间中还有一个大缸,缸中有少量过日子的糙米、盐。除此之外,就是他平日读的书籍了。

看了他们上司的这点“私产”,官员们都唏嘘不已。

于成龙逝世后,江南的黎民百姓都万分悲痛,聚集在一起痛哭,许多人家都绘制了于成龙的像,悬挂在家中祭奠,还建造了“于清端公祠”以便四时祭祀。康熙皇帝得知于成龙逝世的消息后,也不胜惋惜。他感到自己失去了股肱之臣,称他为“天下第一廉吏”,还赠给他一个“清端”的谥号。雍正时期,于成龙被放入贤良祠中祭祀,乾隆数次遣官祭于成龙祠,并御书“清风是式”四字。

于成龙得到这些美誉,当之无愧。

吴子牛执导电视剧《于成龙》
▲吴子牛执导电视剧《于成龙》

故事内容扩展

清官于成龙画像
▲清官于成龙画像

于成龙(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清初名臣、循吏,官至督抚大员。死于江南江西总督任上,康熙帝破例亲自为他撰写碑文,追赠为太子太保,赐谥号为“清端”。二十余年的宦海生涯,他廉洁刻苦,政绩卓越,三次被举“卓异”,深受百姓爱戴。百姓呼为“于青天”,民间还流传着“鬼有冤枉也来伸”的歌谣。被康熙帝赞誉为“天下廉吏第一”,成为清代循吏的代表人物。他在直隶和两江任职期间,曾组织编写《畿辅通志》《江南通志》。遗著有《于清端政书》等。

(作者:佚名)

阅读更多精彩
故事下载: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故事 清官于成龙的廉洁故事.pdf
相关内容
  • 杨震拒金 杨震拒礼 杨震拒贿的故事

    杨震拒金 杨震拒礼 杨震拒贿的故事

    杨震拒金故事,也叫“杨震拒礼”“杨震拒贿”“杨震四知拒金”,《后汉书》《资治通鉴》中均有记载。杨震拒金的故事讲述了东汉时期官吏杨震拒绝贿赂的事迹,赞扬了杨震视廉洁声誉胜过丰厚家产的高尚品质。至今仍旧不失为一篇为官当权者进行廉政教育的好教材。

  • 民族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

    民族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

    清道光皇帝时,以英国为首的列强向大清国大量输入鸦片,毒害中国人民,导致白银外流,国力衰退。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林则徐虎门销烟发生在道光十九年,即1839年,该年正月林则徐到达广州,收缴英国船商鸦片,整顿海防,做好军事准备后,下令开始虎门销烟。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爆发,清廷与英国人议和,林则徐被革职。通过林则徐的故事,我们要学习他清廉刚正的高尚风范和“开眼看世界”的开拓精神。

  • 苏武牧羊的故事 苏武持节牧羊

    苏武牧羊的故事 苏武持节牧羊

    苏武牧羊也叫作“苏武持节牧羊”“苏武持节归汉”“苏武持节不降”“苏武持节不辱”“苏武守节不屈”,故事主要内容讲述了西汉大臣苏武宁死不屈,情愿牧羊也不投降匈奴。苏武出使时才40岁,在匈奴牧羊19年,归汉后苏武活了八十余岁,苏武的坚贞不屈精神和气节被传唱千年,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爱国教育素材。

  • 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的爱国故事

    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的爱国故事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历史人物指的是文天祥,文天祥是南宋末年杰出的抗元英雄、爱国志士,宋理宗年间殿试状元,曾担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在元军入侵、民族危亡之际,他变卖家产,组织义军抗击蒙古铁骑,兵败被俘后严辞拒绝元廷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不幸遇难。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所作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激励了后世众多为理想而奋斗的仁人志士。

  • 康熙不取灵芝

    康熙不取灵芝

    康熙不取灵芝的主要内容讲的是清朝康熙年间,广西巡抚陈元龙、直隶总督赵弘燮等官员先后上奏折报告灵芝祥瑞,借“芝草之祥”大夸康熙皇帝的仁政和恩泽,邀宠献媚。然而,康熙并不领情,他摒弃天降祥瑞的虚浮学说,提倡以实心行实政。习总书记讲述“康熙不取灵芝”的故事,以此强调要有实干实政,告诫我们的领导干部一定要务实、扎实。

  • 一代贤相晏婴的故事 贤智宰相晏婴

    一代贤相晏婴的故事 贤智宰相晏婴

    贤相晏婴是齐国人,他生活节俭,谦恭下士,实行仁政,深受齐国人民的爱戴,被尊称为“晏子”。晏婴先后辅佐了齐国三个国君,始终能做到勤恳廉洁从政,清清白白地做人。本文讲述了关于晏婴救济灾民、慷慨解囊、不徇私情、谢绝国君安排的婚姻和房产等故事,体现了他秉公无私、为官清廉、作风简朴的形象。

  • 忠贞谏俭的魏征 魏征与李世民的故事

    忠贞谏俭的魏征 魏征与李世民的故事

    魏征以性格刚直、廉洁节俭、敢于犯颜直谏著称,生前曾向唐太宗李世民提过二百多次意见,他的意见多被唐太宗所重视并采纳。魏征的奏章甚至被唐太宗放在案头用以时时自警。本文讲述了魏征阻止唐太宗泰山封禅,劝谏皇上节俭治国、放弃在洛阳西建造宫殿以及魏征妻子斐氏克勤克俭等多个有关魏征的历史故事。

  • 周恩来严于律己的故事

    周恩来严于律己的故事

    习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周恩来是6个方面的杰出楷模,其中就包括“是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杰出楷模”。本文通过周总理长征中批评党小组长、一条旧枕巾、周恩来的十条家规等三个小故事启示广大党员同志,牢记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自觉接受监督,要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要拒腐蚀、永不沾,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共产党人。

热门内容
最新发布

Copyright © 2024  www.gushidq.com  故事大全网   版权所有“小故事,大道理!”   联系邮箱:gushidq@qq.com   Sitemap

国家工信部备案:晋ICP备2024046216号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讲故事、写故事、故事征文/评选+V:gushidq

360网站安全检测 中国文明网